致公黨榮昌區(qū)總支部:織機聲里的追夢人 ——記致公黨員、國家級非遺榮昌夏布市級傳承人馬琳沁
在重慶榮昌的老街上,織機的“咔嗒”聲曾是她童年最熟悉的韻律。馬琳沁,這位出生于夏布世家的姑娘,如今已是市級非遺榮昌夏布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,更是鄉(xiāng)親們口中“讓老手藝活起來”的帶頭人。
從講臺到織機的轉身
她的成長軌跡原本與夏布無關。聽著織機聲長大的她,雖見過父輩們彎腰織布的辛勞,卻更向往外面的世界。大學時,她選擇了英語翻譯專業(yè),畢業(yè)后成了一名教師。然而,一次回鄉(xiāng)探親時,她看著倉庫里積灰的夏布,突然意識到:“這些布曾讓祖輩養(yǎng)活一家人,現(xiàn)在卻要被人遺忘嗎?” 2010年,她毅然辭職,揣著積蓄創(chuàng)辦了德南麻紡織公司。旁人議論紛紛:“好好的老師不當,回來折騰麻布?”她卻笑著說:“夏布里藏著我們祖祖輩輩的魂,我想讓它在新時代也能發(fā)光?!?
老手藝的新活法
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,難題接踵而至。傳統(tǒng)夏布粗糙發(fā)硬,年輕人連摸都不愿摸。馬琳沁帶著團隊泡在車間,試驗了上百種配方,終于攻克了軟化技術。當第一匹柔軟如綢的改良夏布誕生時,老匠人顫抖著手反復摩挲:“丫頭,這布認得出手藝,又接得上地氣!” 她像變魔術般,讓千年夏布“穿”上現(xiàn)代衣裳,與韓國合作開發(fā)的保健桑拿房,麻香氤氳間傳遞東方智慧;把夏布做成筆記本封皮、藍牙音箱罩,讓老手藝悄悄走進都市白領的案頭;扶貧工坊里,她手把手教留守婦女織布,看著她們用麻線織出脫貧的希望。最讓街坊們津津樂道的,是她把夏布旗袍送上了巴黎時裝周——聚光燈下,模特身著月白色夏布長裙走過,衣袂間流轉的,是古老技藝與現(xiàn)代審美的深情對話。
織就文化經緯網
作為一名致公黨員、政協(xié)委員,馬琳沁的視野早已超越一方織機。她帶著夏布走進校園,孩子們在麻布上畫熊貓、繡臉譜,用稚嫩筆觸勾勒著文化傳承的明天;她撰寫的非遺保護傳承、非遺進校園等建議受到政府重視,讓更多手藝人獲得政策支持。2022年獲得“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”稱號時,她正蹲在田埂上和麻農算賬:“咱們的苧麻品質好,明年能不能再擴種二十畝?” 榮譽室里,20多本證書靜靜陳列:“最美巴渝工匠”提名、“新生代手工藝之星”……但最讓她驕傲的,是公司被評為非遺傳習所后,那個從廣州返鄉(xiāng)的90后小伙說的話:“馬姐,我以前覺得夏布土,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它酷得很!”
對外交流的特別信使
作為致公黨榮昌區(qū)總支部僑海工作委員會副主任,馬琳沁架起了傳統(tǒng)工藝與世界對話的橋梁。她操著流利英語向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記者講述夏布故事,指尖撫過經緯線時,千年織造技藝在異國鏡頭下熠熠生輝。在第十八屆亞洲金融論壇的聚光燈下,她將苧麻纖維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理念娓娓道來;渝港青年企業(yè)家沙龍中,夏布文創(chuàng)產品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特別信使。這些經歷讓她在政協(xié)委員履職中更具國際視野,在推動非遺進校園的建議落地時,孩子們在麻布上描繪的熊貓臉譜,正是文化傳承最生動的注腳。
麻布里的星辰大海
如今,“天運麻藝”體驗館成了網紅打卡地。游客們撫摸著溫潤的夏布窗簾,驚嘆于麻線織就的星空燈罩。馬琳沁常站在館內那面“千布墻”前——墻上拼貼著歷代匠人織就的夏布,從粗糲到細膩,像一部無聲的史詩。 “從前夏布是衣裳,現(xiàn)在是文化?!彼虼巴庥粲羰[蔥的苧麻田,眼里閃著光,“從前夏布是衣裳,現(xiàn)在是文化名片?!笨棛C聲依舊在古老街巷回響,這一次,它和著世界的節(jié)拍,編織著跨越千年的嶄新畫卷。